《宁波晚报》: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国际舞台——“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的成长足迹

来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审:二审:三审: 创建部门: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6-11-08

1998年,宁波国际服装节海报展在亚细亚展览中心二楼举行,四十多幅海报作品,出自宁波本土十几位设计师之手。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样的展览多少带点自娱自乐的性质,

而这恰恰是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的雏形。时隔8年,第四届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却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620多名设计师参加,这其中不乏国际顶尖的平面设计师———今天的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显然已经成为全球深具影响力的平面设计展览之一,成为国际平面设计领域关注的焦点。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镇飚在归纳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成长足迹时说:一个纯粹理想主义的小型的、个体性的活动,在政府的扶植与支持下,发展成一个城市艺术品牌性的国际大展。

对于这样一个成长奇迹,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办人和策展人之一的潘沁和蒋华认为: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走出第一步:1998年,在服装节上练摊

潘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蒋华,宁波平面设计师协会秘书长。两人将1998年的南下之行视作整个事件的起点。

1998年,宁波一帮设计师前往中国平面设计的前沿城市深圳、广州考察。对于那一次的南下之行,两人可谓印象深刻。潘沁在著名设计师王序的工作室看到了大幅来自国际设计名家的海报作品,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原作,很新鲜也很兴奋。蒋华说:看到了中国第一流的设计,接触到了大量的新设计与新观念。显然,这一次南下之行让大家大开眼界。

回来后,大家兴奋不已,一切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第一次练摊就在1998年服装节期间,大家把自己的海报作品以印刷的形式展出。今天的潘沁再回头想想当年走出的第一步,一脸的平静:尽管现在看来很幼稚,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不过,那时的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以后海报展发展的舞台会有如此之大。

紧接着,他们开始酝酿第一届海报展,那时他们只想着收些国内设计家的作品,但中国美院的赵燕老师却大胆地提出了国际的概念。这在当时的潘沁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最后,邀请函是发出去了,可几个人心里却没底,大家互相开玩笑聊以慰藉:能收到5件以上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就算国际展了。可是结果却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不是5件,而是20多件!更让大家惊喜的是,连国际设计大师卡里碧波也寄来了自己的作品。潘沁说:像卡里碧波这样的大师,以前只是通过书籍了解,那次他的原作居然真真切切地摆在自己的面前。

走上了轨道:一个国际专业评判标准的诞生

这次之后,大家发现国际化的可能性在宁波完全可行,而且这个海报展完全有延续下去的必要。于是,第二届也顺理成章地在2001年开幕了,潘沁将其称之为上了轨道,因为这一届开始以竞赛的方式向全球征集海报作品,并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师担任评委,无论是操作模式还是执行程序,完全参照一些国际著名的海报赛事。此后,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开始受到国际平面设计领域的高度关注,业界开始将之与一些国际著名海报双年展并列起来。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宁波的海报双年展是不是应该具备属于自己的特色?于是,到了第三届海报双年展时,一个有较大创新且具有国际专业前瞻性的国际海报双年展评判标准诞生了。平面设计如果失去了专业的前瞻性和新的表现力就会失去时代的意义。这也是潘沁、蒋华一直寻求的主张。

根据这一评判标准,那一年很多国际知名设计师的作品纷纷落马,这在全球设计界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位知名设计师来信质问:为什么我的作品没有入选?对此,潘沁和蒋华却显得异常冷静:所有的作品都是国际评委评选出来的,我们没有权利干涉。潘沁认为,这一评判标准的诞生是激动人心的,它意味着双年展将担负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到了第四届:提出“No Paper”(无纸)这个全新的概念

眼下,潘沁、蒋华正忙于第四届海报双年展的筹备工作。这一次潘沁又提出了“No Paper”这个全新的概念———No Paper媒体实验海报国际邀请展将在第四届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开幕期间在宁波美术馆同时展播。他说:来参加的作品可以是媒体,可以是装置,甚至是目前无法预知的形式出现,总之,可以用任何方式和手段来表现。从表面上看,这个概念似乎与传统的纸本印刷相对立。但潘沁认为,这恰恰是对世界冷静思考的结果。随着科技进步,传统印刷技术支持下的平面设计已经遭受冲击,所以需要革新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潘沁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如果成功,就能为海报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也为以后的海报展提供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文章来源:《宁波晚报》  2006114  12  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