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5月13日,浙江教育报以《宁波城市职院:课堂教学推行“准入制”》为题,再次聚焦我校“合格课程评估和教师职教能力测评”成果,在第二版“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巡礼”版块中进行了专题报道。该成果促进了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提高,培养了一批课改的主力军,并积极探索课程与课堂“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开启了我校教学有效性建设与教学形态创新的重要端口。在2014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长读书会上,我校专题介绍“合格课程评估和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典型经验,引起了省教育厅及各兄弟院校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现全文转发如下:
宁波城市职院:课堂教学推行“准入制”
□本报记者 陈夏蕊
原本在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的李燕燕,在正式成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的一名教师之前,经历了整整一年的考验——从设计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方案,到隔三差五被“推门听课”,再到接受老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以及后期督导团的“刁难”。
宁波城市职院从2012年启动“课程建设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专业内涵建设。2013年底,全校400多门课程、300多位专任教师“人人通过测评,课课完成评估”,这一评估从此也成为新进教师和新开课程的“准入制”惯例。
“合格课程评估和教师执教能力测评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宁波城市职院教务处处长祝志勇说,2013年以前,全校47个专业中专业课程设置重叠,区分度不高,与岗位能力要求对应不上。加之近年来,年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部分教师对其执教课程的意义大都不甚了解。“只有教师的执教能力过关,才能提高课程有效性。”
由于测评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该校领导不仅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还出台了奖罚措施。对测评合格的教师和课程,根据测评结果奖励教师1000~3000元不等;暂缓通过的教师要继续接受下一轮测评,直至测评合格。凡测评合格的教师在当年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培训、学习等方面享有优先待遇。
刚柔并济的举措激发了教师申报评估的热情,促使他们以更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申请合格课程评估得先拿出课程设计方案书。”祝志勇翻着手里厚厚的评估材料说,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具备清晰的教学思路、拥有足够的课件和资料,这些都是取得评估资格的关键。为此,执教园艺专业的他重新研究了教学目标,并做出了一份将基础知识和职业特色合二为一的设计书。
粗略的教学大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除了课程整体方案,每一单元的把控也相当严格。学期共有多少节课,每周要完成几个单元,每单元要完成什么目标等都要体现在设计书上。单元设计围绕整体设计,整体设计围绕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每个步骤都有的放矢,教学思路服务职业院校的育人标准,专业和课堂都“接上了地气”。“比如讲解园路设计这一内容,如果引用西溪湿地作为案例,则需要提供西溪湿地附近的环境、教案图纸等相关材料,全部上交,以备专家检验。”祝志勇对自己第一门参与评估的课程记忆犹新。
外国语学院教师孙从众2012年从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调入该校,“合格课程评估”促使他从以往“靠着课本”的教学状态,改变为把职业要求融入课堂教学的模式。“英语课也玩起了‘项目化’。”孙从众说,“课堂讲求实效,要求学生完成与专业背景紧密相连的一系列任务,佐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有趣,也学得有用。”这种突出操作性的课堂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从课堂改革以来,“英语过级率达到了70%,比以往提升了20个百分点”。
据介绍,评估专家组由该校聘请的校级督导组成,除担任评估任务外,他们还要对评估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在参评教师的审核资料通过后,评估小组要对他们进行近一个学期的结对辅导和听课。一次听课,一次反馈,教学设计在反馈中不断改进。再通过期末的“说课”环节,获得更广泛的修改建议,教师的测评结果才能最终得出。
其中,“说课”环节要求教师面对评估小组讲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并将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以及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案向评估小组进行汇报和阐述。“通过帮扶与说课,教师对课程的把握会更加清晰。”祝志勇说,“合格与否并不是评估追求的最终目的,以评促建,边评边建,督导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与课堂的有效性。”
来源:《浙江教育报》2015年5月13日第2版